北京 旅游 地图
北京天安门的“华表”是做什么的?
华表的图案,想必大家都熟悉,从小时候用的中华铅笔,再到长大了看人家抽的烟,似乎所有跟“中华”有关的物品,上面都有个华表的图像。
去北京的人定去天安门,而去天安门必然会看到那根巨大的汉白玉柱子,也就是“华表”,虽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,但却未必知道华表是做什么用的。
其实,华表的雏形诞生于上古时代,当时是尧舜两位先贤帝王主宰的时代,那时文明诞生还没有多久,所有的一切都还是非常简陋的。
为了指引道路方向,在许多地方都树立着一种木桩子,上面有个木牌,尧舜的朝堂前方当然也有,这就是华表最早的模样。
别说纸张,当时就连竹简什么的都没有出现,但早期的文字已经产生,大臣们有时候向尧舜提意见,就会在朝堂前的“路牌”上刻画,如同留言板一样。
尧舜并没有阻拦这种涂鸦行为,反而为了让更多人提意见,把朝堂前的路标留言板加粗加大了很多倍,区别于其他路牌,如此,这种木桩子就被称作“桓木”。
因为桓木具有上表、表达意见的作用,因此也被称作是“表木”,而“桓”与“华”的发音类似,所以在后来的时代,逐渐出现了个新的名字,那就是华表。
随着后世君主乾纲独断,华表最初的纳谏作用也不复存在,虽然到了汉代仍旧有木制的华表木存在,但仅仅作为路标使用,不再用于纳谏。
除此之外,关于华表的起源还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原始居民都有崇拜图腾的传统,上天是他们心中最敬畏的存在,为了与天交流,先民们树立了“通天柱”。
说白了,华表的前身,就是先民们为了表达对于上天的敬意,希望借此聆听神明的训诫指示而树立的柱子,各部族将各自的图腾雕刻上去,形成了图腾柱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后来的华表虽然失去了早期的功能,但以后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对于先贤的尊敬效仿,都会在宫殿、陵寝等地建立华表。
天安门前的华表,最初建立于明永乐年间,已有五百多年历史,华表上端是个承露盘,蹲着一只石犼瑞兽,两块突出的石板有祥云浮雕,柱身有蟠龙流云纹。
在神话传说之中,犼是一种神兽,它密切注视着皇帝的行踪,并且进行劝诫,其立于华表顶端象征着上传天意,下达民情,因为传说它偶尔会向着天空吼一声,所以又称朝天吼。
天安门后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朝北,寓意帝王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,应时常出宫看看,被称作“望君出”,天安门后那对石犼朝南,寓意帝王不要久出不归,称作“望君归”。
历经数千年岁月,后来的华表早就失去了原本最初的作用,而成为了古代***威严,还有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,也算是一种宫殿建筑的装饰附属。
整体来说,华表象征着纳谏、谦逊,提醒为政应该爱民勤勉,在古代也是时刻警视君王的一种符号,而如今,华表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代表。
对我们中国人来说,华表的形象并不陌生,它经常伴随着北京天安门出现。
而且,它作为“中华”文化的一种标志,在人民币、宣传画中经常出现。
古朴精美的华表,烘托着北京天安门的威严气势,既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感,又具有历史的庄重和威严感。
那么,华表有什么意义呢?这有多种说法。
交通标识
在上古的尧舜时代,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,作为识别方向的标志。这是华表的雏形。
留言板
相传尧、舜帝王时期,为了广开言路,就在一些交通要道树立木柱,以便于人们在上面针砭时弊,书写谏言。也就是鼓励人们给***提意见,广听民意。
因为它是木质的,于是被称为“谤木”。
天文衡量仪器
古代人曾经立木为竿,通过日影长度,观测地理方位、节气、天象。
由此,古人在建筑施工时,还用这个方法定位取正,也即作为一种尺度衡量参照物。
建筑装饰
古人在建筑施工时,将华表作为一种尺度衡量参照物。一些大型建筑施工期较长,于是就改立木为石柱。
工程完成后,石柱也就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保留了下来。
于是,华表就逐渐作为建筑形式,树立于宫殿、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,做为纪念、标识、装饰的标识。
图腾标志
远古时期,人们往往会把野生动物作为本民族的部落图腾,视如神明,顶礼膜拜。
华表顶端雕刻有动物,就是图腾标志,作为一种望柱的形式固定树立。因而它被称为“桓表”,后来演变为谐音“华表”。
据说曾经是白鹤,象征吉祥。唐朝诗人杜甫有“天寒白鹤归华表,日落青龙见水中”的诗句,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。宋代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华表上也是雕饰有白鹤。
北京天安门华表的特殊意义
北京天安门的华表,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朝永乐年间。
华表顶端雕刻的动物,是犼(hǒu,音吼),坐姿,象狗又象狮子。
据说这种怪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食人之兽,喜欢远望,因而称为朝天吼、望天犼。
这个犼有特殊的意义。
天安门的前后,各有一对汉白玉材质柱子,名字叫华表,又称作“望柱”。
天安门门前,那一对华表顶端的石犼面向宫外;天安门后面,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外。
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。
宫前的石犼叫“望君归”,意思是盼望皇帝出皇宫后,不要久出不归,迷恋山水风情,应快回宫处理朝政;宫后的石犼叫“望君出”,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贪图安逸,应该多到皇城外去了解民情。
一正一反,劝诫皇帝要勤政亲民。
每根华表,通高为9.57米,直径约一米,重约20吨。
华表由基座、柱身和柱头组成。
基座是须弥座,借鉴了佛教塑像风格。基座外有一圈石栏杆,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,头的朝向与顶端的石犼相同。栏杆对华表有保护作用,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。
柱身呈八角型,有一条巨龙盘旋而上,布满云纹,有凌空飞腾的气势。
柱头部分雕刻有“承露盘”。
西汉武帝时,认为喝了天降甘露可长生不老,于是下令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,双手举过头顶,托着一个铜盘,承接天上的甘露。
这种形式流传下来,只是后来取消了仙人雕像,简化为一只圆盘。
圆盘上面便是石犼雕像,下面横插云板,保留了上古“谤木”的象征意义,上面雕满祥云。
天安门前后的这两对华表,以望柱的形式出现,高大醒目,端庄秀丽,是精美的艺术品。它们富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,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精神、气质、神韵。
这两对华表,与天安门、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、以及旁边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,显得高大巍峨,庄严肃穆,成为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和象征。
天安门一共有4根华表,每根华表通高9.57米,重2万多斤,直径98厘米,每根华表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,麟角峥嵘,栩栩如生,仿佛直插云端。
每根华表的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,云翅上面是一柄圆盘,盘上卧着一樽兽,据说叫“犼”,是龙的九子之一,有守望的习性。
说起守望,就要说说华表背后的故事。
如果您去过天安门,仔细端良过华表的话,就会发现,天安门门前的那对华表上的石面是朝南的,说得具体点,是望着皇宫外头的,所以,人们叫它“望君归”。
也就是说,这对华表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,盼望着皇帝早日回宫,不要在宫外寻欢作乐。
久出不归,容易荒废朝政。
据说,当皇帝在外久久不归的时候,“望君归”就会说话了:“君主啊,你不要在外面游玩了,赶快回来料理政事吧,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,把眼睛都快看穿了。”
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,石面是朝北的,它正在翘首宫内,人们叫它“望君出”。
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,如果皇帝总是深居皇宫,便会劝说皇帝:“君主啊,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自顾取乐,你该出去看看人民的疾苦。”
这就是华表中“望君归”和“望君出”的民间故事。
除此之外,华表也有自己的历史。
仔细观察,我们会发现天安门外的华表似乎有些损伤,这是当年八国联军造成的。
1900年8月,八国联军曾炮击此处,华表及其附近的石狮子不幸中炮,所以,身上有不同程度的破损。
到了1950年,为方便群众***,也是为了方便交通,华表向北移动了6米,要知道,每根华表加上底座,足足有2万多斤,而且,在挪动的过程中,华表柱身的精雕细琢是不能有任何损坏的。
于是,工作人员决定用杉篙杆、麻绳和吊链等传统的起重方式,把华表挪到了这个地方。
整个挪动工作分为瓦工、扎架、石工和搬运,每个环节相互配合,组织得非常严密,据说,在华表迁移的过程中,请了一位64岁的老工匠做技术指导。
可别小瞧这位老工匠,他祖上五辈都是宫廷架子工,而且,他自己从15岁那年就开始入清朝内务府营造司房库。
至于,华表的用途,那就众说纷纭了,细细总结,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1. 华表的雏形是一种指引方向的木柱
华表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起标识作用的立柱,相传在尧舜时期,人们在主要交通要道竖立的一种木柱,这也是华表最初的雏形。
2. 华表上雕刻的动物象征着吉祥
通过前面介绍“望君归”和“望君出”的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华表上方蹲坐的动物叫“犼”,这是一种对王权的期望,也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吉祥物。
所以,华表又有吉祥的寓意。
3. 华表的雏形是一种“民意调查栏”
有一种说法,华表在古代叫“谤木”,相传,在尧舜时期,为了听取民意,在交通要道上树立木柱,让人在上面写下谏言,所以,华表的雏形算是一种“民意调查栏”。
4. 华表是一种天文观测器
有一种说法,华表是古代观文测地的仪器,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立木为竿,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、节气,并以此来测恒星。
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,观点虽然不尽相同,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,不论它的原形究竟是什么,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,是随着历史的变迁,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,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ompes-funebres-frelat.com/post/5710.html发布于 08-31